反模式

我在工作中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沟通场景(为了表述地更形象,以下内容采用了夸张和演绎手法)。

产品:
我发现了一个问题,吧啦吧啦。如果咱们这么这么做是不是可以解决掉它?

研发:
不行,因为什么什么什么。

产品:
那这样呢:咱先怎么怎么怎么、再怎么怎么怎么?

研发:
也不行,因为什么什么什么。

产品:
那那样呢:咱先这样这样这样、再那样那样那样?

研发:
不行,因为什么什么什么。

这种对话可能有三种收尾。

第一种收尾:

产品:
那这样这样再那样那样呢?

研发:
这种方法可以。

产品:
好,那就它了。

第二种收尾:

产品:
那你有没有好方案?!

研发:
嗯……(沉吟片刻)……我觉得也许可以这样这样这样。

第三种收尾:

产品:
唉,又攒了一个没法解决的问题。我们团队技术能力再强力一些就好了。

研发:
产品的脑洞真大,方案一点都不靠谱。要是我们团队的产品懂一点技术就好了。

其中前两种收尾的结果稍好一些:找到了解决方案。但沟通效率不高,双方都可能会觉得沟通比较费劲、沟通完有些累。过程中还可能会勾起不耐烦、烦躁等负面情绪。

而第三种收尾是最不理想的:双方相谈无果、失望而散。

模式拆解

上面的场景中,产品只是一个假借对象,实际工作中可以是任何非技术角色,比如运营、数据分析等等。

首先,我认为没必要去纠结上述沟通中孰对孰错,或应该是谁的责任。因为追责是没有价值的,找出上述沟通模式中的缺陷、并做出改进才有价值。

那上述沟通模式有哪些缺陷呢?

  1. 偏离目标:讨论的起点是遇到的一个问题,但开场之后沟通内容就脱缰一般离题万里,全是解决方案。
  2. 角色不匹配:产品提出解决方案、研发判断是否可行。

我的建议

我更推荐的模式是:产品提出目标,也就是要解决什么问题。研发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梳理出多种解决方案,并提供专业建议。

比如这样:

产品:
我想解决这么一个问题,吧啦吧啦吧啦。你觉得咱这么这么干行不行?还有没有别的方案?

研发:
了解了,容我想想。

(一段时间后)

研发:
有这么几种方案,
第一个方案是什么什么,实现成本是多少,优缺点是什么什么;
第二个方案是什么什么,实现成本是多少,优缺点是什么什么;
……
我倾向于采用第几种方案,因为什么什么。

这种模式的好处是:

  1. 聚焦于目标,各展所长。研发不会被牵着走,产品也不用费尽心力去开脑洞做不擅长的事情。(如果产品乐意提供建议也没问题,研发收集起来,纳入考虑范围,但最终还是以自己的专业分析结果为准)
  2. 研发展现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。提高对方对自己的信任度。
  3. 问题可以得到充分讨论、更有可能得到最佳解决方案。